新闻详情

链上央行梦碎,现在的Meta只想做分销

2025-08-06
链上央行梦碎,现在的Meta只想做分销_欧易官网登录中心-OKX官网登录入口

欧意APP下载

欧意交易app是数字货币交易平台

文|Kaori、Sleepy.txt

编辑|Sleepy.txt

Meta(彼时还叫Facebook)做稳定币这件事,从来不是为了给Web3添砖加瓦。

那是一个更像央行、更像IMF的设想,一开始就被写进了白皮书。2019年,Libra横空出世,这是一场由科技巨头主导、试图建立“数字美元替代品”的全球实验。Libra协会总部设在瑞士,币种锚定一篮子法币,由一整套治理架构与储备模型支撑,白皮书里写满了IMF的味道。

监管还没来得及反应,国会就先给Libra敲响了警钟。

白皮书发布仅三天,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麦克辛·沃特斯就发起公开听证,直指Libra有“绕开主权”的金融野心。

此后三年,扎克伯格四次被传唤作证;代币模型从多币种锚定改为单一美元,删去“普惠金融”等敏感字眼;合作银行从四处碰壁,到最终成功牵手Silvergate,白皮书也从1.0改到2.0,一步步向现实妥协。

Meta一路退守,但越退,外界越清楚它想进的是哪里。

2022年1月,Diem的全部资产以2亿美元出售给Silvergate,项目宣告死亡。从那之后,再没有哪家美国科技公司,敢在公开场合谈发行稳定币,Libra成了一种“想得太多”的象征。

发币大戏收场并不仓促,反倒像是一份监管部门亲手写下的案例教材,专门用来给BigTech们划清边界。

从国会的连番听证,到银行清算网络的全面封锁;从SWIFT、Visa等渠道的婉拒合作,到PayPal、Stripe等联盟成员相继退场;从钱包团队与Libra协会的内部分歧,再到《GENIUSAct》的正式落地,不仅立法明确禁止平台类企业发行锚定法币资产,更在法条中多次点名Diem,作为“不能再发生的反例”。

Diem被钉进了历史,也顺手在Meta心里钉下了一条教训。

三年后,Meta换了剧本

2025年的Meta,看上去不再执念于自己发一个美元,但它的剧本从来没有离开稳定币赛道。

年初,一个曾在Meta历史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重新出现在组织架构中——GingerBaker被任命为支付产品副总裁。这位曾在Ripple、Plaid、Square辗转多年、深谙合规路径的老兵,早在2016年就曾主导Facebook的支付系统搭建。

彼时Libra尚未公开,但团队已在搭建链上支付原型。从履历来看,她几乎踩遍了所有监管对接口的关键节点。她的回归被业内视作一个明确的信号,Meta准备以另一种方式,重返稳定币赛道。

而这一次,它选择从一个小切口入手。它不再试图一次性重建货币体系,而是从最好控制、也最好放大的支付场景切入。

据《财富》杂志独家报道,Meta正在与多家加密基础设施公司展开初步接触,探索将稳定币作为一种支付解决方案——尤其用于其旗下平台,包括Facebook和WhatsApp上的内容创作者收入结算。据称,Meta有意支持包括USDC与USDT在内的多种稳定币,而非仅靠单一发行方。

在这一机制中,Meta并不介入储备和清算环节,只负责内容与账户系统之间的付款路径调度。但在结构上它仍牢牢控制了三个金融系统最核心的入口:谁有权收款、资金从哪来、账怎么结。

很快,这一动向再次引起了监管的注意。

今年六月,美国参议员伊丽莎白·沃伦与理查德·布卢门撒尔向扎克伯格发出联名质询信,要求Meta明确是否在借合作名义绕道重启一套“私有货币网络”。信中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,即便不直接发行稳定币,只要仍控制账户与清算通路,其系统性风险就依然存在。

这一连串动作看似分散,但彼此之间的节奏几乎严丝合缝。从GingerBaker的归位,到产品机制的试探,再到监管雷达的重新锁定,人、产品、政治,这三条看似无关的路径,最终在Meta身上交汇,构成它重新入局稳定币的路线图。

发不了稳定币的Meta,或许想靠“分销”赚钱

Meta的新路径,与Diem时代的最大分野,在于它不再执念于“自己发一个稳定币”,而是转向分销现成合规币种。

当年,Libra的野心,是要构建一套从底层公链到前端钱包的完整闭环,把加密支付的每一环都握在手中。只是,这套结构还未真正上线,就在监管合围下黯然收场。

而如今的Meta,把USDC作为现成的美元结算模块,嵌入平台已有的账户体系中,把清算与储备交由第三方,只保留流量聚合与账户系统这两块最熟悉的阵地。

在Diem时代,Meta寄望通过自有稳定币锁定铸币权,收回铸币税,并在跨境支付规模化后,通过清算通道收取网络费用。

这套重模式在《GENIUSAct》落地后被彻底封堵——法案禁止大型平台直接发行稳定币,并要求发行方具备银行级资质与储备审计机制。

Circle首席战略官DanteDisparte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表示:“GENIUS法案中有一项我愿意称之为‘Libra条款’——以此载入史册。”该条款指的是任何非银行机构如果希望发行与美元挂钩的代币,必须设立一个“更像Circle而不像银行”的独立实体,通过反垄断审查,并接受由财政部设立且拥有否决权的专门委员会审批。

Disparte认为这一架构甚至“比摩根大通等提出的存款代币模式更加保守”。

这把Meta从“发行方”推向了“分销商”,它转而与Circle合作,将USDC嵌入账户体系中,清算与储备由Circle托管。正如Coinbase凭借流量主导地位与Circle谈下利息分润一样,Meta在未来也有机会将自身流量,变成一种新的金融议价筹码。

相比漫长且不确定的铸币收益,这种结算路径上的分润既合规、又可即时计入营收,显然更现实。

角色变化带来的是技术栈的减重。区块链层与储备管理全部由USDC的发行方负责,Meta只保留与用户侧相关的模块,也就是账户系统、身份验证与付款路径的调度。

合规责任顺势交给了对方,监管压力也随之卸下。Meta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平台体系中更熟悉的部分——账户关系、社交链条,以及一次支付应有的顺滑感。

在收入模式上,Meta也换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逻辑。Diem时代,它讲的是普惠金融的故事,希望先做大盘子,再从转账与汇兑差价中寻找盈利空间。

而现在它从创作者经济的微支付场景切入,有报告指出,这一路径能将结算周期从“月”压缩至“日”,大幅缓解跨境创作者的现金流摩擦。

而如果这条路径能够走通,Meta不仅可以在通道费上与Circle谈条件,还能把交易数据沉淀为广告定向和金融增值服务。这种“轻投入、快结算、强沉淀”的路径,比起当年“自建央行”的重型方案,更贴合互联网平台的盈利逻辑。

但监管的警觉并未因此消散。

两位参议员在联名信中指出,即使Meta表面不再自发稳定币,一旦通过子公司结构绕过监管,其在账户、支付入口和数据三个关键环节的控制权,仍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隐私隐患。

尽管Meta当前声称只是采用USDC作为结算工具,而非自行发行稳定币,但监管的关注点,已不再局限于“谁来发稳定币”,而是开始延伸至“谁控制账户、谁主导清算”。

在这一点上,Meta与Stripe、PayPal正走在一条路径上。他们都试图将稳定币隐匿在Web2的业务链条之下,让它以工具的方式融入体验,而非以资产的形态暴露在前端。

当货币开始像图片、语音一样流动在社交平台中,真正的竞争将不再是“谁发行稳定币”,而是谁掌控资金的流向与节奏。

稳定币,正退居后台

Meta的角色转向并非孤例,而是一个更大结构转变中的一环。

《GENIUSAct》的通过,为稳定币发行划出了精细的边界。一方面,它为持牌发行方首次设立联邦级监管路径,将其纳入银行级审查与储备监管体系;另一方面,则划定红线,禁止大型平台直接或通过关联实体发行稳定币,彻底堵死了自建货币体系的“野路子”。

自此,稳定币的叙事主角开始更换。平台不再争夺“发行权”,而是围绕“流量端口”展开新一轮竞逐。

与此同时,稳定币的角色也在被重构,它不再是一种面向用户的资产,而变成了一套嵌入系统底层的清算模块。像Stripe与Meta这样的公司,开始将稳定币隐藏进Web2的支付流程之中,既不呈现在用户界面上,也无需用户知晓其存在。

对用户而言,稳定币正在退化为一个不可见的“结算API”,即插即用、无需开户、可实现T+0清算。你无需理解它为何存在,就像你从未关心过TCP/IP协议,却依然会在每天刷视频、发消息。

而这也正是支付范式的重构起点。资金的流动方式,正从以银行为中心的封闭网络,转向平台主导的“接口+清算”组合网络。发行方和入口平台之间,开始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分工。

像Circle、Paxos这样的发行方,负责储备管理与链上清算,是监管对接与透明度的基础设施。而Meta、Stripe、PayPal等公司则扮演新一代渠道商,构建账户系统、支付场景与用户交互,成为资金流动的起点。

它们像是不掌握储备的卡组织,却控制交易路径、设定准入门槛、定义分润结构。在这种分工模式下,稳定币已不是某个平台的货币实验,而是一种可嵌入、可复用、可组合的通用美元模块。

真正的变化不是用户开始了解“Crypto”,而是他们在毫无察觉中完成了一次支付。

而当稳定币彻底成为无感基础设施,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将回到本质问题——谁能控制资金流的路径,谁就能攫取利润、设定规则,并决定下一代支付的接口标准与费率结构。

金融的定义,正在被谁重写?

如果说Diem是Meta想成为“央行”的失败尝试,那么转向USDC,更像是它换了一个方式,继续靠近金融系统的核心。

这一次它没有再去争夺发行权,而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地。但它掌握的恰恰是曾经由央行、清算机构和银行分工完成的那一套系统——身份验证、资金调度与支付路径。

金融的底层逻辑,正在被平台一点点重写。

《GENIUSAct》划出了清晰的边界,稳定币可以发,但不能由你来发。但它并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,如果一个平台不发稳定币,却掌控了资金的流向、账户的建立和数据的沉淀,它到底是工具提供者,还是新一代的清算组织?

Meta不是唯一的答案。Stripe、PayPal等平台,也在将稳定币嵌入Web2的业务流程中。它们将链上清算压缩为后台服务,把“Crypto”的存在感降到最低,只留下一个更顺畅的结算体验。

当稳定币真正成为平台级的基础设施,公众的关注点也随之转移。从“应不应该发行”,变成了“谁在定义支付”。谁控制了资金进出的路径,谁就有能力重构费率结构、设定准入门槛,乃至于重新定义一笔交易的发生方式。

而新的问题也因此浮现。比如,Circle会不会给Meta开出类似Coinbase的分润模式?参议员的质疑,是否会触发新一轮听证?而当稳定币真正隐入Web2的肌理之中,监管是否还找得到它的落点?

Diem的故事已经落幕,而Meta的新一轮尝试,正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展开。关于平台与金融边界的讨论,也许才刚刚开始。

-END-

欧易数字货币交易所 更快、更好、更强